那年夏天,北京一个军工厂,工程师们站在新造的越野车旁边,抹去脸上的汗水。
那车是绿色的,四四方方的,边角挺明显的,玻璃反着光,看着挺霸气的。
谁料到这辆车将来会成为中国军队几十年来的代表?更让人没想到的是,它从无到有的过程中,竟然有着一段充满自主精神和替代挑战的传奇经历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
回到上世纪50年代末,我国的军队装备正面临一场悄无声息的危机。
那时候啊,我们部队里的越野车啊,基本上都是那种苏联造的嘎斯69。
这车造型挺特别,车头尖尖的,有点像猴子的样子。
虽然长得不太顺眼,可人家特别能吃得了苦,所以部队里头都很喜欢他。
不过,就在苏联停止给我们军事支持的时候,一切都停了下来。
嘎斯69不进口了,我们这儿的存货也在慢慢变少。
当时的解放军啊,越野车不只是个代步工具,简直就是战斗力的一大帮手。
没有车,部队的机动性就会大打折扣。
那没了苏联的帮衬,我们得靠啥子东西来填补这空缺呢?
这就是问题的核心。
没有现成的车,那就只能靠自己造。
我们看看北京这地方,1960年那会儿,北京那个第一汽车制造厂接了个大活儿,就是要造出能顶替嘎斯69的国产越野车来。
这事儿不光是做汽车,实际上还是个技术比拼的大仗。
那时候,我国的工业底子比较薄,工程师们都是从头学起。
图纸、材料、技术,样样都得自己摸索。
为了弄明白嘎斯69的内部结构,他们把整个车都拆得乱七八糟,然后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。
照着别人的模样做车简单,但要想做出属于自己的车那就超级难了。
经过一番试验和改进,1965年,那款BJ212越野车终于正式定型了。
这车看着和嘎斯69大不一样,头儿挺方,线条也硬朗,感觉挺新潮的。
关键是,这车的性能跟嘎斯69差不多。1966年,这车开始大规模生产,然后被部队用上了。
这车对解放军来说意义重大,它代表了中国工业的自豪感。
不过,这辆BJ212刚亮相的时候,可没那么顺利呢。
那年夏天,福州军区的后勤部队拿到了首批分发的BJ212车。
那新车一到营地,士兵们就兴奋地围过去,车四周被他们团团围住,一个个仔细地打量着。
有人轻轻摸着那车漆闪闪发亮,忍不住咂嘴称赞;有人坐进驾驶座,享受着新车那独特的气味。
有人不放心地皱了皱眉,“这车靠谱不?别开出去就散了。”大家心里对嘎斯69还是很有信心的。
首次出任务,老刘驾驶着那辆BJ212,从福州出发,朝着山里的训练基地方向开去。
一路上,他的手心冒汗,心里七上八下。
这路太烂了,车轱辘在泥坑里蹦来蹦去,响声“咣咣”的。
老刘紧紧抓住方向盘,心里犯嘀咕,生怕新车突然出问题。
几个小时过后,车子稳稳地停在了基地门口,他这才松了口气。
车没出问题,而且开起来很顺手。
这一次,BJ212用实力赢得了信任。
慢慢的,这款车在部队里站稳了脚跟。
这车不仅能拉人,还能变身,干各种活儿,像装广播的电台车、拉炮的牵引车这样的。
士兵们都觉得,这车真是“能文能武”。
这车载电台车上装了个“小八一”的无线电,开车时能听电报,停车了就能发出去。
以前啊,通信兵们最爱坐的就是那种车。
当然,BJ212也不是没有缺点。
有人嫌弃它的减震效果不行,开多了就腰疼背酸;还有的说油耗太大了,跑不了太远。
总的来说,这车让军队不再愁没车开,成了那个时代的明星车款。
多年来,BJ212总共造了超过百万台,成了我国军队越野车的一个象征。
它来了,补上了嘎斯69离开后留下的空缺,还让我们的汽车行业往前迈进了一大步。
有人觉得,开这BJ212不光是辆车子,简直就是历史的见证。